6月28日至7月3日,由五旬節聖潔會永光書院主辦的「古都西安中華文化遊學之旅」圓滿收官。在為期6天的行程中,學子們足跡遍佈鐘鼓樓、兵馬俑、華山等名勝,在秦風唐韻與現代活力的交融中,沉浸式領略古都的歷史厚度與文化溫度,更在實地考察中深化了對中華文化的認知。
感受秦風唐韻觸摸華夏歷史
抵達西安後,遊學團首站走進鐘鼓樓。這座明代建築的磚木結構歷經數百年風雨,樓頂的琉璃瓦在陽光下閃耀,登樓俯瞰,青磚灰瓦的老城區與遠處的現代高樓相映,學子們指尖觸摸城磚的凹痕,仿佛觸摸到古人築城時的堅韌。
隨後漫步回民街,羊肉泡饃的香氣與老街的吆喝聲交織,學子們一邊品嘗甑糕、肉夾饃等地道美食,一邊聽老店主講述「回漢共居」的街巷故事。
高家大院裡,皮影戲《三打白骨精》正在上演,燈光下,皮影人在布幕上靈活跳動,老藝人手中的竹桿輕輕一挑,便讓千年故事有了溫度,學子們屏息觀看,領略傳統藝術的精妙。
夜幕降臨,大雁塔在燈光中顯得格外莊嚴,塔身的浮雕訴說著玄奘取經的歷程。走進大唐不夜城,仿唐建築與霓虹燈光交織,街頭藝人扮演的「詩仙李白」吟詩作對,學子們在此間穿行,仿佛從明代鐘樓一步走進長安繁華,真切體會「古今相續」的文明脈絡。
探秘兵馬俑感受大秦雄風
次日,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參訪,讓學子們震撼於大秦的氣魄。走進一號坑展廳,八千餘尊真人大小的陶俑列陣而立,軍吏俑的威嚴、士兵俑的肅穆、騎兵俑的矯健,每張臉龐都獨一無二。站在高臺俯瞰整個俑坑,軍陣的縱深與排列讓人遙想秦始皇「書同文、車同軌」的統一雄圖,歷史課本上的文字在此刻變得可觸可感。
在兵馬俑製作工場,學子們嘗試用黏土塑形,本以為簡單的面部輪廓,真正上手才發現,要刻畫出陶俑特有的「威而不怒」的神韵,竟是如此困難—— 眉峰的弧度、嘴角的輕抿,哪怕一點點偏差,氣質便截然不同。古代工匠們以雙手賦予黏土靈魂,用耐心與執著對抗時光磨損。這份跨越千年的匠心,讓學子們深刻領悟到歷史文化的厚重,也更懂傳承二字的分量。
賞華山奇險聽長恨歌訴滄桑
「華山如立」,行程第三天,學子們乘纜車穿越雲霧,直抵北峰。沿途可見斷崖絕壁如刀削斧劈,迎客松扎根岩縫卻枝葉蒼勁,學子們沿著「擦耳崖」小心翼翼前行,山風穿過峽谷的呼嘯聲仿佛古戰場的號角。登頂望華山五峰連綿,蒼茫大地盡收眼底,心中油然升起「會當凌絕頂」的壯志,更對「華山論劍」的豪情有了深切體會—— 門派論劍非勝負之爭,實為攀登者與自我的對話,見勇氣、韌性與敬畏,恰是中華兒女進取之姿。
下午的《長恨歌》表演,則帶來另一種震撼。舞臺上,演員們以霓裳羽衣演繹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,從「霓裳羽衣舞」的繁華到「馬嵬坡之變」的悲怆,學子們在詩意劇情中,既領略了盛唐的藝術輝煌,也體會到歷史興衰的無常,對白居易詩作「在天願作比翼鳥,在地願為連理枝」的情感有了更立體的理解。
覽西安古城牆見農田科技創新
行程第四天,學子們漫步西安古城牆,沿著明代城磚鋪就的馬道前行,城牆高12 米的垛口與箭樓仍保持著防禦體系的原貌。城墻內外,古今風貌交匯,高樓林立與古建築相映成趣,展現出西安作為歷史名城與現代都市的獨特魅力。
西安事變博物館內,老照片與實物展品還原了1936 年那段改變中國命運的時光。學子們聽講解員講述張學良、楊虎城將軍的愛國抉擇,深刻體會「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」的擔當。
隨後走進白鹿原影視城,民國風格的街巷、老火車站的鐘樓,讓學子們仿佛穿越到上世紀初的關中平原,領略影視藝術如何還原歷史場景。
而第五天參訪的楊凌農業科技示範區,則讓學子們親見現代科技的創新力量:智能溫室、自動灌溉等場景鮮活呈現,科技與傳統農業的深度融合,激發他們對未來的無限遐想。
參觀大唐芙蓉園時,學子們漫步園中,古建群錯落有致。觀賞唐代歌舞表演,舞姿翩躚、樂聲悠揚,細膩演繹重現盛唐風華,讓學子們對中華文明的敬仰油然而生。
遊漢城湖畔品漢文化源遠流長
最後一日漢城湖的行程,讓學子們沉浸式體驗漢文化的魅力。穿著寬袍大袖的漢服,在禮師指導下整理衣冠、正身肅立,依次完成「肅容」「拜師」「宣誓」等禮儀。當學子們拱手行禮,朗誦「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」的古訓時,仿佛與漢代的讀書人隔空對話。
六天西安之行,學子們從兵馬俑的雄渾中讀懂秦的統一之力,從大唐不夜城的繁華中看見唐的開放之姿,從華山的奇險中領略民族之魂,從漢禮體驗中觸摸文化之根。這趟旅程不僅讓香港學子們見證了古都的歷史厚度與現代活力,更在心中種下了「認同根脈、傳承文明」的種子—— 未來,他們將帶著這份收穫,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者與繼承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