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30日至7月4日,由香港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組織的「探尋馬來西亞:歷史文化與文學教育之旅」圓滿收官。同學們對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進行了深入了解,親身體驗了別具一格的風土人情,參觀了歷史底蘊深厚的建築,考察了當地的生態保育情況,並與當地學生展開了深入交流,增進了對異國文化的認知,拓寬了國際視野。
魅力檳城:感受東西方文化的交融
抵達檳城後,遊學團率先乘觀光纜車直達升旗山頂。俯瞰市區,殖民時期的紅磚建築與現代高樓錯落有致,馬六甲海峽的藍色波光與綠樹成蔭的街區構成獨特畫卷,同學們在導師講解中,初步領略這座城市「華人、馬來人、印度人共生共榮」的文化基因。
檳城食物狂想館的參訪充滿趣味。展區裡,巨型蝦麵模型、立體繪畫還原的夜市場景,生動再現當地飲食文化的多元—— 華人的炒粿條、馬來人的沙爹、印度人的拉茶,每種美食背後都藏着移民與融合的故事。從展覽中,同學們認識到糧食從種植到餐桌的不易,領悟「珍惜食物即是尊重勞動」的樸素哲理。
漫步喬治市老城,壁畫小巷是最動人的風景。牆面上,「自行車上的男孩」「攀牆的孩子」等畫作與老建築的磚縫、窗欞巧妙融合,同學們一邊拍照打卡,一邊聽導賞員講述壁畫背後的故事。街角的百年老廟與隔壁的清真寺和平相處,寺廟的飛檐與清真寺的穹頂在陽光下交疊,讓人真切體會「多元共存」的生活實踐。
校際交流:體驗檳城傳統文化
次日,遊學團走進檳城鐘靈獨立中學,開啟深度校際交流。在校方帶領下,同學們參觀了校園,與當地學生分享彼此的學校生活及民族文化。此外,同學們還觀摩了當地課堂,了解馬來西亞的教育體系和課程設置,體驗了當地的課堂氛圍。
隨後,文化體驗環節讓交流升溫:馬來傳統舞蹈課上,在老師的悉心指导下,同學們跟著節奏舞動,感受舞蹈中蘊含的文化韻味;
蠟染工作坊裡,老師示範用蠟在白布上勾勒圖案,再蘸取染料為圖案上色。當揭開蠟層看見色彩斑斕的紋樣時,同學們驚喜於傳統技藝的精妙,也進一步體會到馬來文化之美。
生態探索:與自然對話的啟示
紅土坎人猿島的探訪充滿生態啟迪。乘遊艇抵達島嶼後,同學們沿著雨林步道前行,在觀察臺上看猿猴在樹枝間靈活穿梭,聽導賞員介紹當地的生態保育理念。在導賞員的講解下,同學們深刻理解到「保護不是干預,而是尊重自然規律」。
下午的麻鷹觀察同樣難忘。乘船駛入河口,數隻麻鷹盤旋空中,它們準確叼起水中的魚類,動作矯健。同學們紛紛用相機記錄下這一生動景象,對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」這一理念也有了直觀認識。
高原考察:農業裡的可持續智慧
金馬崙高原的參訪揭開馬來西亞農業的神秘面紗。走進草莓農場,溫室大棚裡的滴灌系統為幼苗精准供水,同學們仔細觀察草莓的生長環境,認真聆聽農場主講解生態種植技術,深刻認識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。當同學們親手摘下一顆顆草莓品嘗時,從那清甜的滋味中,真切體會到何為純淨的「自然滋味」。
BOH 茶園的綠色梯田令人心曠神怡。沿著茶園步道漫步,成片的茶樹在山風中翻動。同學們在茶室品嘗剛泡好的紅茶,聽茶師講述「一片茶葉從種植到沖泡,需要經歷十二道工序」,領悟「匠人精神即是對細節的堅持」。
此次馬來西亞之行,同學們收穫的不只是風景與紀念品:在檳城的街頭,他們看見多元文化如何在日常中相融;在舞蹈與蠟染課上,他們體會文化傳承需要行動與熱情;在人猿島與茶園,他們理解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。這些體驗,已匯聚成對「多元共生」與「平衡之道」的深刻領悟,成為同學們行囊中最珍貴的成長養分,伴隨他們在日後的學習與生活中繼續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