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27日至7月3日,由羅定邦中學主辦的七天內蒙古創新科技交流團圓滿落幕。七天行程中,學子們足跡遍佈草原、工廠、沙漠與校園,既領略了希拉穆仁草原的遼闊與響沙灣的奇景,也見證了包鋼、伊利等企業的科技創新,更在遊牧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碰撞中,深刻體會國家的多元魅力與發展活力。
草原深處:遊牧智慧與文化交融
抵達內蒙古後,交流團首站走進希拉穆仁草原。夏季的草原綠草如茵,牛羊如珍珠般散落其間,遠處的蒙古包群落與藍天白雲相映,完美還原「天蒼蒼,野茫茫」的詩意畫卷。學子們在牧民指導下,體驗了隆重的下馬酒禮儀,聽馬頭琴演奏的悠揚旋律,還親手製作奶茶與奶製品,感受蒙古族飲食文化的獨特韻味。
換上絢麗的蒙古袍,學子們沿著草原步道探尋:看牧民揮鞭驅趕羊群,觀察蒙古包可拆卸支架與防風氈布的精妙設計,切身領略遊牧民族適應自然的生存智慧。夜幕降臨,篝火冉冉升起,師生與牧民圍爐共舞,歌聲與笑聲回蕩在草原夜空,讓大家在歡樂中體會蒙古族的熱情與豪爽。
鋼鐵與軍工:紅色記憶與國防力量
走進包鋼集團,學子們沿著生產線開啟「鋼鐵探秘之旅」。高溫的煉鋼爐噴吐著火焰,機械臂靈活搬運鋼坯,講解員詳細介紹著70 年來從「一五計劃」重點項目到現代化鋼鐵企業的變遷。透過廠史館的老照片與實物展覽,大家深切感受到包鋼人「艱苦創業、無私奉獻」的紅色精神,理解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」不僅是工藝流程,更是一代代產業工人的信念傳承。
隨後參觀北方兵器城,退役的坦克、火炮靜靜矗立在園區內,斑駁的鐵軌與鏽跡斑駁的炮管訴說著崢嶸歲月。學子們聽著「黃沙戰場」的歷史故事,看著武器裝備的精密構造,深刻體會到軍工科技的嚴謹與國家國防力量的強大。一件件展品背後的奮鬥史,激勵著他們銘記歷史、珍惜和平,堅定「科技報國」的信念。
生態與牧業:科技賦能綠色發展
達拉特旗光伏基地的參訪充滿震撼。登上觀光台遠眺,數百萬塊光伏板整齊排列,在陽光下閃耀如銀色海洋,構成一道抵禦沙漠擴張的「光伏長城」。工作人員介紹,這些光伏板不僅年發電量驚人,還能有效減少沙塵暴,實現「治沙與發電」雙贏。學子們認真聆聽光伏發電原理與生態成效,深刻體會到科技創新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關鍵作用,堅定了綠色發展的理念。
走進伊利現代智慧健康穀,現代牧業的科技魅力令人歎服。智能化生產線上,機械臂精准完成包裝工序;中控室的大屏幕實時顯示奶源溫度、運輸路線等數據,從擠奶到成品的全流程無縫監控。學子們透過透明車間,看到傳統牧業如何借助科技實現產業升級,真切感受到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」的深刻內涵,進一步激發了科技報國的熱忱。
塞外風情:沙漠奇景與歷史記憶
響沙灣風景區的探訪充滿驚奇。腳踩細軟的沙丘,腳下竟傳來「嗡嗡」鳴響,學子們沿著沙脊漫步,聽導遊講解「響沙」形成的地質原理。遠眺沙漠與黃河交匯的壯景,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。隨後遊覽塞上老街,青磚黛瓦的古建築與老字號商鋪相映成趣,學子們品嘗燒麥、奶茶等地道美食,在民俗攤位前觀看手工銀器製作,深切體會塞外文化的獨特韻味。
內蒙古博物館的參訪則讓歷史變得可觸可感。從遼代青銅器到蒙古族馬具,從邊塞軍事文物到草原絲路貿易遺存,一件件展品串起內蒙古的發展脈絡,讓學子們理解這片土地上多民族交融的深厚底蘊。
校際交流:兩地學子共築友誼之橋
走進內蒙古師範大學附屬中學,學子們依次參觀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教育基地、黨建館、校史館與科創中心。獨具特色的民族教育課程與先進的科技實驗室,讓大家深刻感受到當地學校在文化傳承與教育創新上的用心。
隨後,兩地師生在美育中心禮堂聯合舉辦文藝匯演,舞蹈、合唱、器樂演奏輪番上陣,展現出多元文化魅力。互動環節中,學子們分享學習心得,增進了彼此了解。通過此次交流,學子們不僅拓展了視野,更在心中播下了民族團結與共同進步的種子。為未來的互助與成長奠定了堅實基礎,深刻體認到跨地域文化交流的重要性,彼此間的友誼也因此次活動而更加深厚。
七天內蒙古之行,學子們收穫的不只是視覺與知識的盛宴:從希拉穆仁草原的遊牧文化到包鋼的鋼鐵傳奇,從光伏基地的生態智慧到伊利的現代牧業,他們見證了祖國在經濟、科技、生態等領域的飛躍發展。這趟旅程讓香港學子真切感受到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」的具體樣貌—— 既體現在國防科技的強大、產業升級的活力,也蘊含在多民族和諧共生的溫情中。未來,學子們將帶著這份收穫,繼續深化交流,共為國家發展貢獻青春力量。